在中醫與足底反射區理論裡,腹瀉多與腸胃功能失調、脾胃虛弱或外感寒濕有關。
透過 按摩足底穴道,可以暫時緩解腸胃不適、調整腸蠕動,雖不能完全治療,但有輔助效果。
✅ 可緩解腹瀉的足底穴道
1. 湧泉穴(Yongquan)
-
位置:腳底前1/3處,腳掌中央偏前的凹陷。
-
功效:腎經首穴,有「引火歸元」,能溫補腎氣,對寒濕型腹瀉有效。
👉 按摩法:用拇指或按摩棒按壓2–3分鐘,感到微酸即可。
2. 足三里(Zusanli)
-
位置:雖然不在足底,而在小腿外側(膝蓋下約四指,脛骨旁一指)。
-
功效:健脾和胃、止瀉,臨床常用於腸胃不適、消化不良、腹瀉。
👉 按摩法:用大拇指按壓,每側1–2分鐘,力度可稍強。
3. 大腸反射區(足底外側中部)
-
位置:腳底外側中段,靠近足弓區。
-
功效:對應大腸,可調節腸蠕動,改善急性腹瀉或腸躁症狀。
👉 按摩法:用拇指由上到下推按 3–5分鐘。
4. 脾臟 / 胃反射區(足底中部內側 & 中央偏前)
-
位置:
-
胃區:腳掌中部偏前(大約湧泉穴上方)。
-
脾區:左腳足弓內側。
-
-
功效:健脾養胃、促進消化,減少因脾胃虛弱引起的腹瀉。
👉 按摩法:以拇指畫圓推揉2–3分鐘。
⚠️ 注意事項
-
若是 急性腹瀉伴隨高燒、血便、脫水 → 應立即就醫,按摩僅能作為輔助。
-
腹瀉初起或因飲食受涼導致,可先按摩這些穴道,並注意:
-
多補水(淡鹽水或電解質水)
-
避免油膩、生冷食物
-
保暖腹部(可用熱水袋)
-
文章取自:ChatGPT